首页 > 行业 > 正文

小泥范 有历史!|信息

秦雍城发掘春秋时期秦国大型建筑遗址

是目前发现和确定的秦雍城时代最早建筑遗址

出土器物均为泥质灰陶


(资料图片)

6月2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秦雍城发掘出春秋时期秦国大型建筑遗址。

瓦窑头建筑遗址

出土器物标本500余件

雍城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秦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南,由城址、秦公陵园、中小型墓葬及城外离宫遗址、祭祀遗址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瓦窑头建筑遗址位于秦雍城城址区东端。遗址现处于台地上,东侧为东风水库,南、西、北侧由于村民取土形成断崖。台地南北长182米、东西宽74米,高出周边2~6米。

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22年6~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春秋时期大型建筑遗址1座,出土器物标本500余件。

仅存基础部分

由南北向与东西向建筑组成

春秋时期大型建筑遗址仅存基础部分,由南北向建筑与东西向建筑组成,平面呈曲尺形。

南北向建筑发掘长度96.5、宽14.16米。建筑基础由3道南北向平行的夯土墙组成,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Q1~Q3。3道夯墙南北各为一个整体,未发现断开处。夯墙之间堆积有大量建筑材料,北部较南部高,厚度0.1~0.2米,主要为春秋时期槽形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等。建筑材料堆积层下有踩踏面,为建筑使用时的室内地面,北部较南部高0.65米。推测南北向建筑原来连为一体,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建筑整体北部较南部高0.65米。

东西向建筑位于南北向建筑北端,二者垂直相接,发掘部分东西27.7米、南北20.9米。建筑基础由4道东西向平行的夯土墙组成,由南向北依次编号为:Q6~Q9。夯墙西端均延伸至台地断崖处。夯墙宽度1.05~1.45米。东西向建筑区域瓦砾堆积较少,Q7与Q8间有小面积的踩踏面。推测东西向建筑可能为两排房屋,Q7、Q8之间为庭院。

出土器物以春秋时期建筑材料为主

建筑下压有时代稍早的遗迹,暴露出来的有红烧土面1处、水井2口、灰坑1座。红烧土面附近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制作车马器的泥范及制作骨器的鹿角、牛角等原料。

此外,遗址中还发掘出时代晚于建筑的东周时期灰坑6座、灶坑3座;汉代灰坑4座、墓葬2座;唐宋至明清时期房址4座、道路2条、水井1口、水渠1条、灰坑16座。

遗址出土器物以春秋时期建筑材料为主,均为泥质灰陶,主要有槽形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等,在建筑材料表面发现大量刻划符号,数量达183件。槽形板瓦一端宽,一端窄,瓦面略呈弧形,两侧向上圆角折出,切割痕迹明显,截面呈凹槽形,表面饰绳纹。筒瓦瓦背饰以凹弦纹隔开的绳纹带及素面带,相间分布,瓦沟素面。刻划符号既有文字“五”“十”“又”“工”“木”“火”等,也有难于辨认的符号。部分文字或符号出土有多件,形制相同。刻划符号长1.3~6.6厘米、宽1~5.4厘米。这些刻划符号可能是物勒工名的早期形态。

是目前发现和确定的秦雍城时代最早的建筑遗址

瓦窑头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筒瓦及瓦当等建筑材料,制作工艺较为原始;板瓦、筒瓦两侧边部凸凹不平,切割痕迹明显;槽形板瓦瓦面带有弧度,两侧圆角折出;筒瓦瓦沟泥条盘筑痕迹明显,与瓦当相接处有手指抹痕。出土的刻划符号部分与秦雍城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出土的相同,表明二者时代相近。但后者出土的建筑材料尺寸更大,制作工艺进步,出现了两端宽度接近的槽形板瓦,瓦面平整,两侧直角折出。

马家庄一号建筑群的时代为春秋中期,废弃时间为春秋晚期。结合秦国迁都雍城的时间,“徳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确定瓦窑头建筑遗址的时代为春秋中期早段,稍早于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是目前发现和确定的秦雍城时代最早的建筑遗址。

并非雍城最早大型宫室建筑

可能是秦府库建筑遗址

考古人员认为,瓦窑头建筑遗址规模大,残存面积近2000平方米,屋顶覆盖有瓦,是春秋中期规模大、等级较高的单体建筑。但和秦雍城中部宫庙区的马家庄一号、三号建筑群遗址相比较,该遗址偏居城址区东端,布局结构简单,无回廊、散水等设施,建筑材料不及后者尺寸大、工艺水平高,其原本的建筑应该并非宫庙类建筑。

它可能是什么建筑?考古人员认为,瓦窑头建筑遗址规模、形制结构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秦咸阳城府库建筑遗址相似。这两处遗址均为秦的府库建筑遗址,时代分别为春秋早期偏晚和秦代。由此推测,该遗址可能是一处府库建筑遗址。

通过考古发掘,对瓦窑头建筑遗址的规模、形制结构、时代、性质有了清楚的认识,修正了该遗址为雍城最早的大型宫室建筑遗址的观点,为了解研究秦雍城城市设施、布局、沿革及东周时期建筑技术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遗址保护展示创造了条件。

>>有此一说

秦都雍城朝寝宫室究竟在哪儿?

2021年1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发了一篇“学术科研”文章,题为《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秦都雍城遗址》,主要内容是该学院倪润安教授写的一篇文章,题为《秦都雍城遗址》。

根据倪润安教授的文章介绍,在雍城城址核心区的马家庄至豆腐村一带,分布着雍城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宗庙、朝寝、市场等。已发掘的马家庄一号建筑群,被公认为是宗庙。勘探得知的马家庄三号建筑群,过去一直认为是朝寝。

近年来,随着对城址区展开全面调查勘探,发现马家庄三号建筑群的位置处于内、外城之间,与朝寝建筑应处内城不相符合。同时,又在马家庄一号、三号建筑群之间发现新的大型建筑群遗址。

因此,对马家庄三号建筑群、新发现大型建筑群的性质,需要深入辨明、重新认识。针对此学术目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组队,先后组织2013级、2016级本科生在雍城开展田野考古实习,分别对上述两处建筑遗址群进行了发掘。

其中2018年9月-2019年1月,对马家庄一号、三号建筑群之间新发现的大型建筑群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地点位于豆腐村244国道东侧,发掘面积1750平方米。主要收获为11座汉、唐墓葬和1座春秋时期建筑遗址。该建筑遗址呈西北-东南走向,发掘出建筑基槽及夯土、建筑外围垫土,已揭露部分至少包含两进院落,中间有一条L形廊道。廊道垮塌后,在原地形成一层较厚的瓦砾堆积,总长约53米,最宽处约3.2米,出土大量的筒瓦、长方形槽形板瓦。根据对出土遗物的断代,这座建筑的年代与马家庄一号建筑群大致相同,应建于春秋中期,废弃时间在春秋晚期以后。

通过对比位置关系、建筑规模和瓦片规格,进一步推证新发现的大型建筑群遗址较大可能是内城之中的朝寝宫室,而马家庄三号建筑群则可能对应“左祖右社”中的社稷遗址。即以新发现的大型建筑群(朝寝)为中心,其东侧为宗庙(马家庄一号建筑),其西侧为社稷(马家庄三号建筑)。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