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幼儿用积木建构心目中的小学。陈洁瑜 摄
幼儿用海洋球玩躲藏游戏。 张佳 摄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的颁布,标志着学前教育进入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近年来,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幼儿园结合现状思考并探索保教融合的质量提升之路,积极落实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融合理念,通过“四个一体化支持”,全面提高幼儿一日生活质量,让幼儿园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教研一体化支持,建构自然的课程生态圈
保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师与保育员。只有理念认识到位,专业知识理解到位,才能相互同心融合,使保育向教育渗透,教育向保育靠拢。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园本教研,通过双方对话碰撞,有效提升理念与实践的共融。
近年来,我们立足一日生活质量提升,坚持“同步式共研”。大家从一日生活各环节入手,研讨教师与保育员分别要做什么,在研讨中形成了“一日生活样态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评估指南》出台后,我们组织多次解读,内容涵盖一日生活各环节,有生活环节的自主用餐、用点,有室内外游戏时的站位、体态语,有观察游戏时的互动语……每一次解读就是一次澄清,指导我们梳理并优化“指引”,有效实现了保育与教育的相互渗透。
“指引”的推出,有力提升了我园一日生活质量,对新手教师和保育员来说,它既是操作的“手杖”,又是学习培训的内容。特别是通过一次次双向对话,教师、保育员与保安等都真正理解了我园“自然生长”文化理念引领下的课程建设路径,以及“人人都是课程实施者”的内涵,实现了角色转换。在研讨中,我们的生活课程不断延展,内容不断丰富。
比如,在保育员与教师共同研讨下,我园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断延伸,从桌椅、储物柜、水壶的清理、消毒,到户外每日打扫、整理区角物品,再到定期清理户外器材。班级幼儿和教师、保育员一起,绘制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课程画卷。
教研一体化支持,实现了保育与教育的“双向奔赴”,形成了自然的课程生态圈。
培训一体化支持,建立融合的培训生态圈
以前,我们针对保育员的园本培训,呈现出重卫生消毒操作、轻保教融合技能的特点。与教师的园本培训相比,对保育员的培训在内容上普遍“一刀切”,培训形式也较为单一,这使得保育员的专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培训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听取多方意见下,我们推进了有合有分的学习和培训。
一是做好新入职人员培训。每名新入职的教师和保育员必须参加全市保育员岗前培训和幼儿园教师入职培训,使其对保育工作内容、幼儿园课程建设、幼儿园文化等有全面的理解。比如,我园大(6)班陈老师在当教师前,做了一年保育工作。这样的经历,让她与配班教师及保育员共情度高、融合度好,她们一起建立了融洽的班级文化。
二是重视日常分培和共培。分培每周一次,教师与保育员分开培训,针对一些专业知识和工作要点进行培训。共培每月一次、暑期两次,教师与保育员共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如急救知识、户外游戏安全防护、区域游戏有效指导……
三是关注阅读分享。阅读是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之一。针对保育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我们选择了一些内容有趣、篇幅短小的书籍让保育员学习。通过共读和自读、分享,让保育员明白,自己不仅是卫生保健工作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配合者,更是幼儿成长的教育者。
《评估指南》颁布后,我们一起阅读了《幼儿教育的原点》一书,让“幼儿教育的原点是孩子”这一理念牢固扎根于全体教职工心中。我园的生活微角色体验课程——小小礼仪员、小小观察员等,应运而生。
评估一体化支持,建设融通的评价生态圈
《评估指南》提出,突出过程评估,强化自我评估,聚焦班级观察,重点关注努力程度和改进过程。针对评估精神,我们认真听取建议,形成了有效的日常自我评估方案。
一是聚焦班级,在多元评估中提升质量。为不断提升一日生活质量,我们制定了多元评估方案。将《评估指南》与“指引”等有效结合,形成本园评估量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我园自行组建评估团,行政人员、保健医生、年级教师和保育组长等进入班级观察评估。每次观察结束,大家进行实证研讨。在研讨中,我们把主场交给教师和保育员,所有行政人员只是倾听者和“穿线者”。我们发现,作为实践者,教师和保育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强。这种平等的自我评估方式,特别开放、轻松,大家易于达成一致。
二是班级审议,在自我评估中双向交互。班级审议是保教融合的桥梁,是一日生活质量的保障。每天幼儿离园后,各班教师会就一天的情况进行回顾和审议,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好准备。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研讨中,各班审议从盲目走向自然,并逐渐实现了“三个融合”:人的融合——班级三位成员互相支持配合、理解包容,分工不分家;一日生活的融合——三位教师虽然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但大家逐渐实现了教育理念认同,一日生活各环节更加自然;课程的融合——通过研究与分析,幼儿一日生活的细节更优化,生活课程和个别化课程更凸显。
班级审议让每个岗位人员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岗位对幼儿及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也更加尽职尽责了。
比如,通过审议,保育员知道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遇到问题有了研讨意识。针对大(1)班幼儿运动后出汗使用汗巾的问题,保育员在班级审议中提出了以下问题:汗巾全部由保育员给幼儿塞吗?户外活动回来后的汗巾如何处理?经过审议,三人通过集体活动对幼儿进行引导,保育员先从原来的包办代替转变为让幼儿主动参与。
激励一体化支持,建成和谐的发展生态圈
《评估指南》提出,要树立正确激励导向,突出日常保育教育实践成效。因此,我们建立起一体化的激励机制,运用多层次、多样态的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让他们的行为被看见、努力被肯定。
建立人人有发展的空间。绩效发展机制,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突出日常保教实践成效的方案,有效提升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园的绩效机制有三个特性:一是集体性,方案设置了集体荣誉奖的奖励方法,对于幼儿园在本年度获得的各项集体荣誉,我们按奖励层级在绩效中给予每一位教职工奖励系数。通过正向激励,全体教职工建立起了“幼儿园好才是大家好,大家好幼儿园才会好”的意识。
二是个体性,我们在方案中更关注各班级合力下的保教质量,用各种加分项激励班级成员齐心协力。对于成绩优秀的教职工,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
三是发展性,给优秀教职工提供发展平台。外出学习、年级组长选拔、中层竞聘等向其倾斜。绩效发展机制使我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保教人员,也激励着他们更加爱岗敬业、潜心育人。
创设人人有展示的平台。为倾听、理解教职工的所思所想,发现、肯定教职工的闪光点,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四点:一是通过每周一次的“拾光云幼的100种声音”,让每位教职工都有机会走上前台,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惑。保安分享过如何做好入园离园工作;保育员分享过与两位教师共同投放材料的思考……
二是“谈心日记”,园长认真倾听教职工的心声,将他们的建议、需求、困惑记录在“谈心日记”中,并以真诚的态度处理好各项建议和需求,让教职工感受到园长和同事的关心与支持,建立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是“云幼宣讲团”,宣讲团不定期走进班级,听教师讲解自己的教育亮点和思考,让有亮点的做法不断扩散和弥漫。
四是“每日亮点表扬”,园长室会将每天发现的亮点发布在工作群,让大家的工作闪光点更闪亮。这些策略为每个人创造了展示的平台,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28日第2版
关键词: